CCI2019会前会现场速递

image.png

2019中国医师协会介入医师年会(CCI 2019)正在南京如火如荼地召开, 期间形形色色的19个分会场开展了224场学术交流。据不完全统计千名专家发表了1100项专题演讲,吸引了近万名参会代表。其中,4月18日下午召开的此次大会的第一场学术会议,聚焦在讨论各规格栓塞微球的中国患者画像与操作规范,与会专家就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image.png

1-1.png

 

 

回顾:全规格栓塞微球DC Bead®进入中国

 2018年全规格栓塞微球进入中国, 其中包括了独有的70~150 μm的小粒径微球--DC Bead M1TM。同年5月11日在浙江杭州,由南京东南大学中大医院滕皋军院长和浙江省肿瘤医院邵国良副院长担任大会主席、全国15家医学中心16名专家参与的第一届DC Bead专家顾问委员会完美谢幕。会议当中主要讨论了两个议题:

1.  DC Bead不同规格适用人群的选择推荐;

2.  DEB-TACE操作注意事项推荐。

 

从而在2018年达成的专家意见稿很有临床指导意义。而经过中国医生近一年的临床实践和经验积累,发现了一些新的问题需要进一步探讨和解决。借着CCI2019学术盛会的东风,于2019年4月18日各中心专家再次聚集一堂,探讨适用于中国的各规格患者画像及规范化操作。

 

2-1.png

 

与会专家合影 

 

探索:适用于中国的各规格栓塞微球患者画像

此次专家顾问会继续由滕皋军教授和邵国良教授担任大会主席,同时邀请到台湾高雄荣民总医院梁慧隆教授担任特邀嘉宾,北京友谊医院金龙教授担任大会主持人。

 

3-1.png

 

 首先,邵国良教授为大家回顾了在2018年专家顾问会上达成共识的推荐意见。在过去的一年里,他所在的浙江省栓塞微球的临床经验及科研探索位居全国首位,旨在能运用新的“武器”帮助更多的肿瘤患者。

 

接下来由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孙军辉教授(下图左), 广州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朱康顺教授(下图中)以及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彭志毅教授(下图右)等专家分享了2018年关于DC Bead循证医学进展,并分享多个国内成功的临床应用病例,其中包括单纯原发性肝癌及伴有门脉癌栓、肝动脉-门静脉分流的患者。

 4-1.png

 

各位专家对于70~150 μm的栓塞微球表现出较大的信心,对肿瘤病灶和门脉癌栓的坏死以及动静脉瘘需要先用明胶海绵填充再行微球栓塞几方面意见达成了共识。现场分享的真实病例也证实了这些观点有良好的生存获益。另外指出,伴有门脉癌栓的患者,DEB-TACE联合一些药物,如索拉非尼、仑伐替尼等,可能也是很有前景的探索方向。

 

5-1.png

  

 丽水市中心医院纪建松教授、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朱旭教授、海军军医大学附属东方肝胆外科医院杨业发教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杨维竹教授、湖南省人民医院王庆教授分别参与讨论

 

彭志毅教授额外分享了有关于小粒径微球安全性的问题。小粒径临床可能遇到的胆管坏死和肝脓肿的不良事件,可能造成临床医师的顾虑,限制治疗方案的制定。而临床经验证实,通过准守几条注意事项,这类风险是可以避免的。其中,肿瘤供血血管的超选十分重要,这能保证微球携带药物更靶向地栓塞肿瘤的血管,而尽可能少地波及正常组织。

 

提高小粒径微球安全性的经验:

仔细分析肿瘤供血动脉

做好供血动脉超选

规范载药微球的注入速度

正确选择载药微球的栓塞终点

 

“实际上对每个患者都要做血管超选!”大会主持人金龙教授强调。

 

展望:中国需要自己的栓塞微球技术推荐指南

栓塞微球在中国运用得越来越广泛。,但另一方面在微球粒径选择、规范化的操作、药物使用对于治疗是否成功十分重要,而目前尚未有成文的中国自己的栓塞微球技术推荐指南。所见略同的是,2012年意大利、法国、西班牙、美国、澳大利亚、希腊、英国、德国共8个国家的11家中心联合发布了原发性肝癌的微球规范化操作的技术推荐,并在2014年再次发布了结直肠癌肝转移规范化操作的技术推荐。刚过去的2018年,台湾地区结合最新发表的研究和亚洲人特点发表了相关指南推荐。

 

“我们尤其希望能够达成书面的、可记录的成果。通过围绕很多问题进行探讨,就某些问题达成共识,尤其是可以颁布和出版不同规格的共识,使更多临床医生受用。”本次会议主席滕皋军教授和邵国良教授都表达出了对中国指南的期望,也为接下来的工作指明了方向。

 

让我们共同期待,未来无尽可能!